地處台灣中心樞紐的台中,其行政區範圍涵蓋「山」、「海」、「屯」、「都」四大區塊,各區塊的人文風貌、產業發展、生活習慣均不相同,其交通系統必須因應在地特色,方能讓功能最適化,而在台中市政府的推動下,此願景正逐步成形,未來將可提供當地市民便捷好用的智慧交通路網。
台中是台灣中部最大的城市,市民人口超過280萬人,工、商、農、漁業等產業發展相當蓬勃,為了強化都市機能,交通成為近期各任政府的重點政策,近年智慧化成為各領域的重要趨勢,台中市政府也積極整合旗下各交通系統,並透過新科技的導入,打造新世代智慧交通架構。
觀察台中地理環境,將近一半面積為山地,大部分市民居住於台中盆地及西部海岸線區域,其中台中盆地與西部海岸線區域又被大肚台地阻隔。因此如何克服地形限制,解決市民日常交通需求並兼顧偏遠地區運輸需求,是台中交通運輸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因此台中透過因地制宜,導入不同的交通服務模式,讓民眾得以享受便利的交通服務,營造永續的運輸產業環境,並強化政府的整體規劃與運輸監理的功能。
交通任意門 建構完善軌道路網
以台中推動自駕巴士計畫為例,台中市區公車營運路線及載客量逐年攀升,不過當前客運產業普遍面臨駕駛高齡化、工時限制、薪資及油料成本佔比高等經營困境。為改善客運營運環境並提升台中市區公車服務效能,台中現已與國內客運、精密機械、資通訊產業等相關廠商合作建立自駕車MIT國家隊,推動自駕巴士試運行計畫,擇定水湳經貿園區為實驗場域。
2018年配合花博於中科路辦理為期1個月封閉場域自駕巴士載客測試,2019至2020年於中科路與大鵬路進行半封閉場域自駕巴士載客測試,並通過全台首次自駕巴士跟車測試;110 年將繼續推動於自駕巴士測試,未來自駕巴士投入商轉服務後,透過無人駕駛、全方位車聯網技術、車隊統整調度等特性,將可進一步提升公共運輸服務的質與量,並帶動在地相關產業技術發展。
面對國際上的低碳節能與人本交通之發展趨勢,並考量在地交通面對的各種迫切問題,台中市政府提出交通任意門(iDoor)、公路路網、智慧運輸系統、停車供需管理、交通安全等策略目標,藉由短中長期的推動策略,逐步落實各項交通政策,將城市每個角落彼此互通。
交通任意門是台中交通政策之核心,以建構完善的軌道路網為基礎,並結合轉運站、iBike、停車場等交通建設,讓各個運輸節點成為轉運門,提升大眾運輸系統整體營運效率,創造高品質都市環境,達到永續發展目標。台中的轉運門包括藍綠兩條捷運線與公車,其中綠線為台中第一條捷運路線,因應捷運綠線通車,已對捷運周邊轉乘運具進行整合,藍線則正進行綜合規劃,預定2021年將報請中央政府核定,未來將與綠線在市區交會形成十字捷運路網,型塑轉乘便利性。

圖1 : 台中的轉運門包括藍綠兩條捷運線與公車,未來將在市區交會形成十字捷運路網,型塑轉乘便利性。(source:台中市交通局) |
|
除了捷運外,為了推動無障礙公車服務,營造更加友善的乘車環境,台中也輔導業者將車輛汰換為無障礙車輛,鼓勵各客運業者優先購置低地板或通用無障礙公車,目前台中市區公車已有超過1,200輛無障礙車輛,車輛無障礙率達76.4%。
另外,因應烏日轉運中心轉型及捷運綠線通車,規劃於台鐵新烏日站旁長廊式候車亭作為烏日客運南站,整合三帖與國道、市區客運「共站」規劃,落實運輸效率提升,實現交通任意門,而在公共自行車、大範圍的停車場興建、計程車轉型小黃公車等政策,近期也都已見成效。
攜手遠傳 完善智慧交通基礎建設
在制定並推動政策的同時,台中市政府也與民間業者合作,近期遠傳電信就協助台中導入智慧交通管理系統。由於台中台灣大道、中清路及五權西路等主要幹道,每當假日及平日尖峰時段常湧入大量上下國道車潮,造成交通壅塞。
為改善幹道交通壅塞問題,台中市交通局與遠傳電信合作建置「區域號誌協控系統」。這套系統不同於傳統號誌採固定式時制計畫,依照車流狀況即時調整號誌,並透過CMS發布旅行時間及替代路徑導引,自從實施以來,已有效減少國道大雅、台中及南屯交流道周邊整體路網行駛時間,增加車流平均速度,並減少約590公噸的碳排放量,具有顯著成效。以大雅交流道周邊路網為例,平均行駛時間減少約3分鐘,改善幅度達40.9%、路網通過車流量提升30.3%、平均旅行速率提升41%、路口延滯降低15%。

圖2 : 為了推動無障礙公車服務,營造更加友善的乘車環境,台中也輔導業者將車輛汰換為無障礙車輛。(source:台中市交通局) |
|
另外,物聯網概念興起後,越來越多地磁、停車智慧柱、資訊通訊技術等技術被應用於交通建設,遠傳電信已於台中大量建置地磁感應設備,再加上台中自行設置部分,目前全市地磁感應設備已將近萬顆,佈建範圍遍及多條台中主要幹道,在此系統中,民眾可透過台中「台中交通網」APP查詢路邊車格空位,並可透過 APP 路徑規劃功能,查詢及導航至離自己最近之空位,省下找車位的時間。同時也大幅提昇台中路邊停車格位的使用管理效率。
在基礎建設漸趨完整的態勢下,台中的交通將展現與以往不同的智慧面貌,尤其是捷運通車後,更將無縫接軌周邊公共運輸系統,提供民眾良好的不同運具間的轉乘服務。台中配合捷運綠線通車期程,整合各項接駁運具政策。
目前台中已訂定三大公車路線調整策略,分別是「有運輸缺口的車站規劃新闢路線」、「鄰近車站路線以繞使及延伸方式調整」及「高度重疊路線以裁減、轉型方式調整」,未來會依民眾乘車變化情形,規劃合適的調整時機,避免運輸資源重複投入,進而強化捷運車站周邊聯外接駁運輸,便利民眾轉乘。
此外,除了捷運車站原規劃的機車、自行車停車空間外,台中也在在沿線車站周圍設置大量汽機車停車格及以利民眾轉乘停車使用,在軟體平台方面,台中公共運輸服務成熟後,將開始推動台中市交通行動服務(MaaS)計畫,整合讓台中公共運具,藉此減少民眾私有機動車輛的使用頻率。
地處台灣中心樞紐的台中,其行政區範圍涵蓋「山」、「海」、「屯」、「都」四大區塊,各區塊的人文風貌、產業發展、生活習慣均不相同,其交通系統必須因應在地特色,方能讓功能最適化,而在台中市政府的推動下,此願景正逐步成形,未來將可提供當地市民便捷好用的智慧交通路網。
**刊頭圖(source:ltn)